所謂心法者,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別人不知。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所以看別人攀登時,除了看他的動作技巧外,更要深入其內心,了解他的想法。尤其看高手,若只注意其動作的圓熟,以及力量的強勁,自以為已經得到真髓,而回家閉門苦練,那你所看到的,也許只是一些皮毛而矣。若從好的方面來看,學到的雖是皮毛,尚能強身健體,且能有模有樣;但從壞的方面來說,卻是徒具形式,經不起考驗。所以跟高手學習,更要探求其心高而氣不敖的內涵。
如果你已經把上期的心法再三揣摸,而有所領會,就可以開始參考下列法門。
明心
醫生看病,不能單靠一些症狀;必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同樣,要化解心中妄念,也要找出原因,然後加以化解。一個有病在身的人,如何去練習上乘的武功呢? 所以明心是練功的第一步。明心就是了解自己的心意,探討平日的所作所為是為了甚麼原因?是何種力量叫你如此去做?攀岩是你真正的需要,或者只是用來滿足別人對你的期望。
1.心路歷程
在學習攀岩的過程中,除了技術與體能會改變之外,心境也會不斷地變化。變,不一定是成長,也可能是停滯,甚或倒退。
剛學的時候,看到高手,會覺得不可思議,竟然有這麼厲害的人。如果你有真正用功練習,那爬一陣子之後,有了一些實力,也看習慣了
高手的爬法,覺得其實也沒什麼,只要努力一樣可做到(或者感到永達追不上,而就此打住)。當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就會慢慢形成與人競爭與對抗的心態。等到有了一些成就(如爬上比較難的路線,或比賽得獎),在岩場上更是目空一切,對別人不以為然。
假如你學習過程,也曾經是這樣的話,那表示當時你對自己沒有信心。因為信心不足的人,才會一直跟別人比較,藉由比較來肯定自己,卻不知不單沒有效果,而且後患無窮。當然每個人的歷程都不太一樣,以上所列的只是問題比較嚴重的部份。但下面所用的治病方法,卻大同小異。
2.執著
凡比較,必有勝負;有勝負,就有得失。心情必隨之起伏,隨之動盪,而不能靜,不能定。於是妄念叢生,心病日重。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不斷進步,你可以把它當作休閒,或當作運動,偶爾爬爬,舒展一下身心,那正是很多人的想法,十分正確,也是發展攀岩運動的主要目標。但是,如果你下過苦功,想有所突破,而現在仍然有突破的慾望與突破的能力,卻不再追求,那就是逃避;想做又能做,卻不去做,當然會心有不甘了。先跟別人比,心中會出現一個「在高手面前差勁的我」,另一個是「在低手面前優越的我」再自己跟自己比,即差勁的我與優越的我比較,當然逃避前者,選擇後者。不管跟誰比,只要執著於勝負得失,就無法得到喜悅,得到自在。
「他做得到,我當然做得到,拼了命也要追上」,「快要比賽了,我一定要多練一些」,苦練不是不好,要進步當然要練。問題是叫你努力的因素是外在的,是不穩定的。外在的因素,將迫使你處於被動的位置,被動就會感到痛苦。又因為它的不穩定,所以對你的作用會時大時小,時強時弱,如隨波逐流,難免暴起暴落。
3.破執
認清目標:要克服障礙,就要認清目標。你要攀登的是岩壁,要面對的是自己。應該找你喜歡的路線來爬,不足之處,再適度作鍛練(註1)。不要老想著贏過誰,而身不由己,做一些不喜歡的事。
擺脫牽引:我們要主動去選擇路線,不要被路線來限制你。若無法擺脫5.X 這個陷阱,它就會變成一個魔咒,使你身不由己。爬岩的時候,眼中所見,耳中所聽,口中所說,心中所想,盡是5.X 。其實它只是用來參考與方便溝通之用,當然也可以作為一個循序漸進的準繩。假如當作最高目標來追求,就是虛實不分,落入魔道。
不亢不卑:面對爬得比你好的人,可以欣賞,可以學習,不要用嘴巴把對方捧上天去。面對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可以互相切磋,互相激勵,不需競爭,無用對抗。對待爬得比你差的人,可以鼓勵,可以指導,但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以為非此法不可行,硬要對方用你的方法爬,否則就認為他不受教。
跟比你差的人一齊爬,要自謙;跟你一樣的人一齊爬,要平和;跟比你好的人一齊爬,要自信(如此才能看清別人,看清自己)。
「不留成見,日日清新」不因為別人或自己過去的表現,而預設固定的觀感或立場;用此時此地的心去體驗,才能看清當下的真實。
4.精進
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找到正確的方法之後,是否有成,就要看你的耐性了。不急進,不間斷,持之以恆,是各種修練的法門中最易了解,也最難做到的。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在「不急不斷」中成就的。
若能緊守不急不斷的功夫,經過一段日子後,也許你可以感覺到,你的心已運轉如意(也就是能自我控制,請看第三回[修心養性]),對外界的影響也能充分掌握,甚至能作出適當的回應,而再不會身不由己,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明明是不想做,但為了某個目標,不能不做)或產生一些不該有的情緒反應。如果能這樣,表示你已經能開始控制內在的力量,這是日後修心的基礎。
見性
找到病因,還要認清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再行下藥。人的本性是不會變的,只會被蒙蔽,被扭曲。找出本性,才能因材施教,順其自然。
1.天真
剛出生的嬰兒,吃飽就睡,睡飽就吃,很容易滿足。剛學攀岩的人,也很謙虛,很願意去請教別人,大家都可以做他的老師。而第一次攀岩,大多是最快樂的,最難忘的。不是因為第一次,而是因為心無所求,所以使你謙虛,好奇,接納一切。但這種感覺很容易就會忘記,但一定要把它找回來;因為那是你的原力(即原動力,也就是心靈的能量來源)。
2.迷失
爬久了,癮頭也跟著大了。一個星期不爬就混身不對勁,路線也越爬越難。整天為了一個叫5.X 的目標,廢寢忘食。平常一週爬兩次;但是,到了比賽前,可以變成一週爬七次。可是,除了心中的慾望,開始時的快樂,己經找不到了。很多人都希望找回那種感覺,可是卻不知道如何去做。
如果一直用外在的目標,來滿足心中的慾望,根本是緣木求魚。就像寓言中的那隻驢子,主人在它身上綁了一根掛了蘿蔔的竹竿,驢子為了想吃蘿蔔,只好不斷往前走,跌入永無休止的陷阱。
3.反樸
要解開這個無窮無盡的困境,不是一直增加速度向前跑(不斷苦練),或原地不動假裝不喜歡吃蘿蔔(自我欺騙)就可以解決的。沒有驢子不愛蘿蔔,也沒有人不希望快樂。問題的根本在放不下,也不知如何放下。驢子的竹竿是別人綁的,它不能選擇;可是,人的竹竿是自己綁的,必須自己來解。解下不實的負擔,認清自己;停止外在的追求(註2),看破無盡的慾望,才能夠回歸真正的感覺與內在的需求。
明心見性之後,更要修心養性。修養要得法,更要與命運配合,才不致白費力氣,用錯地方。請看第三回 [命運與修養]
註1:
適度的意思,很難有一個十分明確的定義,必須由經驗的累積,慢慢去體會。簡單來說,可以分兩方面來界定:
外在條件:有人可以單手拉單槓,或抓住很小的把手,卻爬不上5.10 的路線(我曾教過可拉50個單槓,卻爬不上大砲岩5.6的陽光面)。有人可以爬很難的路線,卻爬不了多久就累了。當然原因很多,可能是肌肉的訓練不夠全面(如指力強,但臂力弱;或不注意耐力的培養),可能是技術的應用,不夠靈活。總之,要不體能超過技術,就是技術超過體能(技術是指爬新路線的能力),兩者都容易做成挫折。因為人會以自己表現較好的部份,來評估自己;但現實的考驗,卻是全面性的。體能要跟隨技術,不可超越太多,這就是所謂的適度。否則,無限量的苦練體能,而技術卻無法並進, 那只會在一次一次的折敗中,增加失落感。
訓練前,沒有身不由己的感覺,時間到了,自然就會想去做,是主動而且樂意的,沒有半點負擔。
訓練中,不會感到痛苦(身體己不能負荷,但仍勉強照進度做完)雖然練得很累,卻是全身舒暢,那就對了。不過,感覺會受天氣,同伴,場地的影響,而產生誤差,要特別注意。
註2:
不是不再追求,而是要認清那些是真正的目標,那些只是過程與手段,如此才不會迷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