Ö(°㉦°)Ö ※ Schedule

2009-01-25

第五回:心無二用(上)

世上當然有能 "左手劃方,右手劃圓" 的人物,但如老頑童周伯通之流,終是少數。一般人專心做一件事,還不一定能做好,更不用說同時處理多種狀況了。

但話說回來,除了少數高級人物(或有權,或有勢,或有錢)以外,那一個不是雜務纏身,時間少而事情多,好像時間永遠不夠用似的。更要命的,有時諸事接踵而來,又不得不同時解決。雖然全力以赴,仍然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錯誤。

要突破困境,事前必須要把問題精簡,再來建立處理的程序,當然,還要保留適度的彈性。如此才能把紛亂的情況,轉變為單純的局面。

攀登前,思前想後;攀登中,手忙腳亂;攀完後,不加檢討,要不亂才難。反之,攀久登準備如家常便飯,攀登動作乾淨利落,成功與否皆虛心求教,當然可以精益求精。不過,若無論成敗,皆能淡然一笑,才是「無心」的最高境界。

以下要討論的,是如何由「清心」與「用心」的訓練,進而轉為「專心」與「無心」的境界。

一.清心 認清本我
認清真正的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攀登形態,不必經常跟別人比個你高我低。詳細的方法已曾提及,在此不再重複(詳見第二回明心見性,及第七回本性畢露

二.用心 學習技術,熟練技巧。
在不同的攀登形態中,都需要面對各種隨時發生的狀態。若就外來的干擾而言,最單純的當然是幾公尺高的抱石,最複雜的莫過於幾百米的大峭壁攀登。若計較內在的影響,當然以上方確保為最少,公開比賽為最多。

1.基本能力:
必須具備的最低能力,可以由基礎訓練獲得。如體能,動作技巧,裝備的使用方法等。
正確方法
對初學者而言,除了用教練所教的方法外,別無選擇。但打好了基礎之後,就不能再閉門造車,獨學一家。最好各門各派,都有所認識,並結交各路英雄好漢,互相切磋,才能集各家所長,棄各家所短。(註:凡能成一家一派者,其各部分的理論,必一脈相承,圓融無礙。但凡有所長,必有所短;故棄其所短,則不能盡得其所長。)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之後(註:還要不時修改),就可開始修練了。
勤加修練
大部分修練的方法都很簡單,只要能持之以恒就行了。問題就在一個「恒」字,很多人就是做不到。這跟意志力的強弱,其實關係不大,而是因為所訂的外在目標,與真正內在的需要,有了差距。(請參考第三回中的「三.修心」)若不加以調整,則經常在做與不做之間掙扎,是無法避免的。

生活即訓練,訓練即生活。當根據內在所需,決定了外在的訓練後(如體能訓練,技巧訓練,柔軟訓練等),就要想辨法把訓練融入生活中,成為生活中自然存在的一部分。如果不能融入生活,就很容易中斷,而變為時停時做。停下來可能是因為忘了,或心情的不穩定,那訓練效果當然會打折扣。但是,停了一陣子,突然又會變得十分積極,為了原來所訂的目標加緊努力,甚至超過原訂的進度,而仍然對自己充滿了自信,覺得一定能補回來;可是得到的,卻是不易復原的運動傷害。然後,再次陷入低潮。若讓它反覆進行,而不求改進的話,那你的攀岩生命,絕不長久。(註:每個人的生命力,都會有起有伏,如何能掌握起伏的週期,善加利用,而不被控制,在第三回「運氣發功」大約談過,以後在第七回「本性畢露」中,會再加以詳述)

譬如想增加柔軟度,就要先想好到底要多柔軟就夠了? 要達到目標,每週至少做幾次?總共要做幾個月?其次,再評估甚麼時候做,才不會被干擾(伸展最好能一個人靜下心來做,效果才會好;體能卻在有伴的情況下,進步最大)。每天下班到運動場? 每天睡前? 還是每天中午吃飯前? 最好找每天都會去的,一樣的地方,一樣的時間,才不易中斷。

2.外來干擾:
發生與否,不是攀登者所能控制的。有形的影響,可利用熟練的技術,事先防範;或發生後,馬上排除。必須從實際攀登學習。一般人以先鋒攀登時,如何架好岩楔的干擾為最多。除了對岩楔作徹底的瞭解,加上經常實際應用外,別無他法。

3.內在影響:
因人而異,只有自己才能了解與化解。

怕高與群眾壓力

事實上,很少人不怕高的,包括常爬大峭壁的人。你看他不怕,其實他怕得要命。只是怕歸怕,爬歸爬,絲毫不影響攀登的能力,反而因此更加小心。方法無它,就是經常在高處。同樣地,經常在大家面前爬,習慣給別人看,就不會想人家怎樣看你。

陌生感

爬熟識的路線有安全感,但爬新路線才有創造力。

On Sight 路線才能加強攀登能力,使我們想法靈活,技巧富於變化。怕生是很正常的,只要能勇於面對,很快你會發現,其實沒有那麼可怕,甚至會變成不爬新路線,便索然無味。

生死體驗

在台灣爬大峭壁不好玩,也不鼓勵大家去做,因為實在危險。在攀登危石重重的高山峭壁的時候,你必須面對很多不可預測的變化,必須冷靜而正確地處理,任何一個疏失,都足以致命。但如果你能在多次大峭壁的洗禮後,而仍然存在的話(就是還沒死),那你對生命的價值,一定有更深的體認。同樣地,在預知自己要先鋒墜落前的短暫時間裡,也多少能有所體會。

勝負得失

群眾所以會對你產生壓力,部分原因是不習慣,但也可能是得失心太重。放開勝負得失談何容易,通常它跟上了你之後,就是一生一世;因為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最後勝利,或真正的滿足,除非你能自我覺醒;否則,只好終生追遂。

開始的階段,我們不談根除,只求忘記。如果能暫時拋開勝負得失的念頭,一心一意在目前所面對的情境,全神灌注於下一個攀登動作,仍然可以在此時此刻,發揮出真正的力量。

三.專心 心無雜念,專心一致。

1.內外兼修

當你各方面都已經準備就緒了,就可以正式開始做心靈訓練了。也就是說:有了足夠的基本能力;對外來的干擾能熟練地化解;而內在的影響,種種的情緒,也清楚它們是為甚麼會產生的。不過,就算你準備得不夠,也不妨訓練看看;因為這個訓練很安全。也許,你會因準備不夠,而一無所獲,但絕不會有任何後遺症。

2.感覺優於思考

所謂正式訓練,在別人看來並沒有兩樣,還是一樣地爬,一樣地休息;沒有爬得比較多,也沒有休息得比較少。只是以前主要用身體來爬,或偶而用用腦子來想。現在呢,相反地,要盡量忘記身體的動作,更不要用腦子想怎麼去爬。把身體的主控權交給你的心,讓心自由地感覺,腦袋唯一要做的,就是甚麼都不想。如此才能解放你的身體,去做它本來就能做的事情。不能多想,而必須多用感覺的原因有三:

減少消耗

想得越多,停留就越久,力量的消耗當然也越多。

統一指揮

左腦主控思考,推理;右腦主控運動,直覺。某一方在運作,則另一方就會被抑制。邊爬邊想,左腦與右腦會互相抑制。指揮中心出了狀況,肌肉的合作性就變差,動作自然會僵硬與遲純(不協調)。

不易分心

當你開始思考該如何爬下一步的時候,就容易跑進別的念頭(如墜落好可怕...),使你無法專心於下一個動作。

3.習慣成自然

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可以養成的,但成了習慣之後,就不容易改變。很多人喜歡在爬不上去的時候,就吊在岩壁上邊想邊試,甚至能吊在同一個地方超過10幾分鐘。不要說確保的人受不了,對攀登者本身,也沒有甚麼好處。因為這種斷斷續續的攀登形態,也會不自覺地成為習慣,而無法一直保持專心的狀態。要使整條路線的攀登變得流暢,就得把思考與感覺,兩種不同的模式嚴格分開。習慣在地上作觀察,分析與模擬;在岩壁上則根據直覺的判斷與反射的動作來攀爬。

當你的技巧,仍然處於記憶的階段,而不是一種反射動作,那根本還不能談專心。好比軍隊正在作戰的時候,指揮官仍然要一直控制著每一個行動細節,部隊完全不知道下一步的行動,那後果不想而知了。又如籃球比賽,當隊員拿到球之後,還要看教練的指示,才知道如何走位,或傳給誰,那想不輸也難。應該在平常的訓練中,使隊員熟悉各種狀況,反覆練習,成為一種反射動作,遇到狀況能馬上處理。在攀登新路線之前,我們可以就觀察路線所得的資料,擬定一些原則。等上了岩壁後,身體的動作就得交給直覺去處理,讓它自由去發揮。

4.以意馭氣經脈流轉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就是某些路線有時候會爬得很順,有時候卻爬得很辛苦,甚至還爬不上去。為甚麼同一條路線,同一個人爬,竟然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原來當你心無旁鶩,專心一致的時候,就會生出一股很強的氣,在身體各處流轉(氣的存在,己被現代科學所證實),使身體各部份的能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產生相輔相乘的效果。本來爬不上的路線,都變得易如反掌。但當你胡思亂想,心神不寧的時候,身體各部份,就無法協調,力量被分散掉了,自然表現不佳了。

要達到以意馭氣,自由流轉的境界,除了要根基深厚以外(即基本能力夠,用心程度足),尚需假以時日,潛心修練六神氣功。所謂六神者,即提神,入神,忘神,再入神,全神,回神。欲明六神之大要,請看第六回:心無二用(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