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金龍 (iClimb風城攀岩館教練)
the Outdoor Recreation Capital of Canada — Squamish
講到世界有名的大岩壁攀登聖地,大部份的人都知道在美國有一個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P);而說到其中的精華,莫過於谷中岩壁垂直高度長達千米的酋長岩(El Captain)與半圓頂(Half Dome)。相較於Yosemite的大名氣,位於加拿大溫哥華市北方的史圭米希小鎮(Squamish),對於生長在台灣的攀岩都來說,就像是等待探險家去發現的新世界一般的神祕。當然以上講法是誇張了些,雖然加拿大的Squamish不如美國的Yosemite一般著名,但是在加拿大的攀岩界裏,此地可是有著比Yosemite享有更崇高的地位。這不僅是其岩壁高度接近(垂直高度達702米),路線既多且長,更難得的是當中的地標The Chief(也叫酋長岩),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獨立花崗岩體,在地質學上也是非常獨特的景觀。
Squamish之所以會顯得比較神祕一些,主要是台灣的攀岩者去過的不多,相較之下,相關的訊息也就不如Yosemite、泰國的Krabi或是中國的陽朔等豐富。此次行程除了英文的旅遊書籍、網站之外,就只有少數幾個去過的友人可以詢問。大部份的資訊還是得從專業的Guide Book(攀岩區域指引)得知,幸好出國前已從各種管道先行取得2本不同的Guide Book*註1,省去了一些自行摸索的時間。
這次的攀岩之旅,我們的目標同樣主要是放在多繩距路線的攀登上。在台灣大部份的攀登路線皆為單繩距路線*註2,很難得有超過2個繩距以上,即使台灣有無數座高達3千米以上之百岳高山,亦難找到有乾淨完整、表面堅硬不易碎裂且連續的大岩壁地形,使得台灣的攀岩者不易有成熟的多繩距攀登技術。如果想學習多繩距的攀登技術,並且享受高達數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雄偉裝闊的大岩壁地形,勢必就得往國外前進。
整個Squamish鎮附近有十多個大大小小不同的攀岩區域分佈著,有多繩距的大岩壁(big wall)路線、有已打上滿滿固定點的運動攀登路線(sports),甚至也有只需攜帶抱石墊即可玩上一整天的抱石區域(bouldering)。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裏,總共攀登了四個區域共22條路線,看的有限,了解的不見得很深,不過還是希望能將所見所聞做一個小整理,給未來想去的人一些淺薄的意見參考。
攀登區域簡介
我們第一站去的地方,叫做「Murrin Park」,在小鎮往南約9公里的位置。她是一個初來乍到的菜鳥必爬的地方,這裏的路線較簡單,適合進行一些先期適應攀登。甚至有一區就像陽明山的大砲岩一樣可直接走到岩壁頂端架繩,帶新手來此練習非常方便。這地區的岩壁散落在森林裏,如果不熟的話有些地方還不容易找到,不過各區的步行距離都在十多分鐘之內,離停車場也近。有一面叫做Petrifying Wall的岩壁是很熱門的運動攀登(sports)*註3區域,地形垂直且高達30多米,很多人都是下班專程來此區攀爬。在公園的入口有一個Browning Lake,面積不大,美的精緻小巧,清晨或是傍晚來此閒談賞景,也是樂事一椿。
第二站是「The Smoke Bluffs」,很有意思的名字,不知是否是因為常起霧的關係才取的?這裏所有各區域的岩壁羅列散佈在面對小鎮的山坡上,展望良好,離市區開車只要5分鐘,也是一個熱門的攀登地點。這個地區幾乎都是只能傳統攀登的路線,不過難度與高度適中,很適合給傳統攀登新手來此挑戰。我們在這個區域爬了最多的路線,而且還意外的在這邊碰到日本著名的攀岩者—平山裕示先生*註4。前幾年跟一個日本教練去攀岩旅行時,曾至平山先生家裡做客,剛好他的妻子也是移居日本的台灣人,少了一層語言的隔閡讓我們難得的可以跟雜誌上攀岩明星以及他的家人做一個近距離的訪談。這次的巧遇已是第3次在國外見到他了,雖然沒機會親眼看他挑戰一些經典路線,不過倒也是為此行增添了一些特別的回憶。
第三站我們來到的是「The Chief」,也是此行的主要目的,這一區有著無數條的多繩距路線,從5.7~5.14*註5多都有,長達500公尺的經典路線「Angel’s Crest (5.10c 14pitchs)」就在靠北方的岩脊上,是絕大多數來到Squamish攀岩的人必爬的路線之一。時間及天氣的因素,我們只能在較近的「The Apron」區域來攀登,我們爬了其中的一條「Diedre (5.8 6pitchs)」路線,路線約250公尺長,典型的前傾斜板地形(Slab),有一半的地形都只能依靠腳踩來維持平衡慢慢的往上攀登;因為沒有什麼手抓的地方,只要一心急太過用力失去平衡腳就會滑掉墜落,而且有幾個路段都必須連著8~10多公尺才能設置一個固定點,換言之,就是一旦墜落可能就得面臨著一個超遠的恐佈的墜落高度。所以雖然路線難度不高,但對我們這些台灣劉佬佬來說已是破錶的驚恐指數。這條也是5顆星的經典路線,凡來此區挑戰多繩距路線的人必選的初體驗路線。本區也有著兩條目前世界十分著名的路線,分別是「Cobra Crack (5.14b/c, 30m)」與「Dreamcather (5.14d)」,前面是加拿大人Sonnie Trotter*註6首攀的路線,他共花了3年的時間以及超過40次的嚐試才成功完攀這條路線,期間也有無數的各國攀岩高手前來挑戰並且不斷地失敗,目前公認是世上最難傳統攀登路線;後者是美國攀岩者Chris Sharma*註7於2005完成的運動攀登路線,這條完美的大角度懸岩路線直到去年九月才由另一位加拿大攀岩者Sean McColl第2次成功完攀。這兩條路線在Youtube網站上可以找到相關的影片,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尋找。The Chief還有許多的區域,在主岩壁面正下方甚至還有一區多達百條路線的抱石區*註8「The Cgand Wall Boulders」。整個The Chief區域路線之多,guide book上得花將近1/3的篇幅來寫才足夠,由此可知此區域對Squamish的重要性,凡來此地者不可不來此朝聖。
這裡還有許多有趣的攀岩區域,2個星期的時間實在只能算是沾了一點皮毛而已,如果有辦法的話,1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讓人略為領悟到Squamish的精華。不過時間雖然短暫,而且還有不時的雨天來打斷我們的計劃,我們還是爬了超過20條的路線,數量不算多,但該爬的也爬到了,該試的也嚐試了,縱有未盡人意的地方,也只能期待以後再說了…..。
*註1. 指專門介紹攀岩區域及攀登路線的攀岩書籍,分別是「Squamish Select」以及「The Climbers Guide to Squamish」兩本。
*註2. 繩距(pitch)是指在只帶一條標準60~70米主繩去攀登一條路線,先攀者(Leader)在每次繩索用盡前必須找一個適當的位置進行轉換,以確保隨攀者(Seconder)上來進行下一段路線的攀登。這一個攀登的高度即為一個繩距,一般為30~50米間視岩壁地形而定。
*註3. 指岩壁已事先打上人工固定點的路線,攀登者只需攜帶相對較簡單的器械即可進行活動,與必須邊爬邊自行設置固定點的複雜的「傳統攀登(traditional)」剛好相反。
*註4. Yuji Hirayama,1969年生;曾為兩屆世界攀岩冠軍的日本攀岩巨星,也是2007高雄亞洲攀岩錦標賽冠軍。去年九月第一次到當地攀岩,就橫掃了一些經典級的困難路線(著名的Cobra Crack路線第六次就完攀,目前最快記錄),給當地的攀岩界帶來不小震撼,他來的第一天就on sight一條難度5.13a的路線(當然是傳統攀登),非常恐怖。
*註5. 5.10c是指標示攀岩難度等級的系統,從5.1~5.15A(易難)不等,各國有不同的標準,這裡用的是YDS系統,想深入了解可上網查詢。
*註6. Sonnie Trotter,1979年生;是第一位能完攀5.14c難度路線的加拿大人,在Squamish創下了許多的攀岩紀錄。以他為主角的「The Cobra Crack」短片,曾獲得2006加拿大班夫山岳影展的最佳短片獎。
*註7. Chris Sharma,1981年生;曾首攀了包含Jumbo Love (5.15b in Clark Mountain, USA)、Realization (5.15a in Ceüse, France)等數條世上最難的路線,是目前人類攀登級數最高的攀岩者,同時也是世上知名度最高且享有最高贊助金額的攀岩明星。
*註8. 抱石(Bouldering)通常是指在3~6米左右高度的大石頭進行攀登,不需安全裝備,只需岩鞋、抱石墊即可進行的攀岩活動,相對於傳統及運動攀登來說較方便且自由許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